对于岩茶,我们常有四个字来形容,香、清、甘、活!
香:香气丰富、高扬;品种香,工艺香,地域香,树龄香,在干茶香,杯盖香,茶汤香,杯底香,叶底香均有体现。
清:茶汤清澈、清甜、纯正。
甘:滋味甘甜、回甘快、韵显。
活:是汤水的表现,劲道、茶气足、有骨鲠。
而这一切均来自岩茶的“程度变化”和“层次变化”,那么形成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呢?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:
滋味的“程度性”
【浓厚】
表现:茶汤质稠,口感饱满。
原因:山场条件优(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丰富、植被覆盖率高、地域小气候好等),茶叶内质丰富;制作工艺到位,内质被激发等等。
【茶气足】
表现:茶汤质稠,口感饱满,饮用之后通气、发汗、打嗝等。
原因:山场条件优,茶叶内质丰富;采摘的青叶老嫩程度适中(ps:老叶内含物质偏少,嫩叶易苦);制作工艺到位,内质被激发等等。
【耐泡】
表现:茶叶冲泡到第七、八泡还有滋味,香气,落差小。
原因:山场条件优,茶叶内质丰富;采摘的青叶老嫩程度适中、均匀;制作工艺到位,内质转化充分等等。
【落差大、不耐泡】
表现:茶叶冲泡到三汤之后,出现断崖式落差,六汤之后滋味淡薄,不持久。
原因:投茶量与注水的比例不匹配;冲泡过程没有循循渐进,水温不够,坐杯冲泡等因素产生落差;采制的青叶老嫩不均,老叶多,老叶中可持续的氨基酸含量等内含物质偏低,致使茶叶冲泡落差大;工艺制作不到位,内含物转化不足,苦涩类物质偏高。
滋味的“层次性”
【层次丰富】
表现:一是在冲泡过程中,好茶的变化丰富,在泡过程中,内含物质会随着浸泡过程不断变化,例如成品茶的第一泡多表现为火功香和甜香,随着火味渐去,多表现为工艺香(花香、花果香、果香),再往后就是茶叶的本香逐渐显露,多表现为品种本身的气息和植物草木的气息。二是在一汤中,我们就能感受到不同香气层次的变化,比如前中后调的变化等。
原因:品种因素,例如肉桂品种特征的多样性,变化大;山场条件优,茶叶内质丰富;制作工艺到位等等。
【稳定】
表现:滋味落差小,第一泡到最后一泡的层次变化小。
原因多种:品种因素,例如水仙品种特征的稳定性;山场条件优,茶叶内质丰富;采制的青叶老嫩程度均匀;制作工艺到位等等。
滋味的“复合性”
【醇厚】
“醇”与“厚”兼具。
【苦涩】
“苦”与“涩”兼具。
【甜醇】
“甜”与“醇”兼具。
【浓醇】
“浓”与“醇”兼具。